【育兒心得】父母常說「不」易激起兒童反叛心 專家:耐心聆聽勿截停孩子說話【內附7個正向育兒技巧】
發布時間: 2020/09/30 12:16
臨床心理學家黃詠詩(Karen)最近推出新書《不動氣也可教出好孩子》,分享溝通之道,鼓勵家長要留意身教和言行,會深印小朋友腦袋,因家長常說正面的說話和思維方式,以及對情緒的處理,有助子女日後面對困難,建立內在的信心,影響深遠。
技巧1:運用正向用語
她指出,父母的說話與認同,會成了孩子心中的內在聲音(inner voice)。當孩子長大後,遇到困難與不安時,心中的說話(self-talk)可以是正面的,也可以是負面的。
父母的說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,正向用語能帶來健康的心理發展,負面的說話會令孩子的內在聲音變得負面。正面的內在聲音,會幫助孩子日後克服困難,負面的內在聲音令孩子退縮,便會變得畏懼。
她解釋,其實孩子年幼時,即使還未學會說話,但每學到新事物、發現玩具的玩法,他們第一時間就會看着父母,再看看手上的新玩意微笑。這個就是最原始想與父母分享、以及渴望得到父母認同的心。
這顆心是不會因孩子長大而改變。
有些人到長大成人,還是會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同而感到遺憾,因此,即使我們在生活上因孩子不聽話而生氣了,也要想一想,你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難時,他的內在聲音會說甚麼?
技巧2:按成長階段給予描述性讚賞
既然批評及否定的孩子,會帶來的深遠影響,遠超家長想像。家長如何開始學習「說好話」?她強調,家長要學習如何有效讚賞小朋友,包括要簡明及有描述性去讚美。
其實讚賞是良藥,也可以照顧到父母情緒,因欣賞小朋友愈多,可以讓大人遇到管教困難時,想起孩子各項優點,減低因孩子「不良行為」出現時,產生壞情緒的情況。
然而讚賞技巧需要學習,及不斷提升,包括讚孩子時,大人不要心不在焉、說話太過概括等,尤其當孩子到了大約4歲後,若繼續用太概括的說法去讚小朋友,例如︰「你真係乖啦!」他們未必接收到讚美。
要按子女成長階段,留意其好行為,轉化為使用描述性的讚賞,去描述孩子做得對的行為的過程和特質,例如讚賞他們畫畫很用心、學習體操時很努力,孩子便更感受到父母的欣賞與認同。
技巧3:常說「不要做」或有反效果
另外,父母的說話,對孩子來說有引導式提示效果,其中一個有趣的生活現象,就是我們常常提示孩子不要做某一些事情(例如叫孩子不要開雪櫃),他們反而立即再做一次,在我們說「不要做」的時候,反而提醒了孩子做該行為。
這原理其實反之亦然,我們在讚賞中提示了孩子好行為,孩子也會更大機會在被提示下而做出相應行為,這是為甚麼在兒童心理學中,我們強調多向孩子說你想看到的正面行為,而不是只着眼於對不理想行為說「不」的原因,而這個也是使描述性讚賞更有效的原因之一。
技巧4:每天訂定情緒對話時段
書中詳列不同的親子溝通技巧,但她強調技巧的核心是父母心中有愛,視子女為有血有肉的人,並且敏銳其情感需要。
孩子全是敏感而需要愛的,親情如油箱理應天天要入油。每天保持10分鐘的情緒對話時段,是生活中的必需。
溝通可以有很多方法,她謂最重要是親子間建立共識,大人也可以跟子女商量,找出小朋友最喜歡的交流方式。
若家長及早建立與孩子天天談情緒的習慣,足以幫助他們抒發情緒,及長遠幫到他們的社交發展、人際關係、情緒健康和學習表現。
有些小朋友可能不愛用說話表達心情,她建議家長可以預備一本親子日記,一頁是父母寫、一頁是小朋友。父母可以寫當天返工的心情,可以好簡單的寫︰今天好攰!不必廻避讓小朋友見到自己的壓力;另外,也可以嘗試讓小朋友把心情圖案放進日曆中,讓大人了解他的心情狀況;再者,也可以用一個信箱中,讓彼此把心情當信寄出去,等對方回應自己。
技巧6:減少過度期望
近年她遇到不少合乎父母期望的「好孩子」,因情緒出現問題,來找尋醫治,他們當中包括中學生及高小孩子。她謂好孩子們是乖巧、努力讀書,並感到已盡了自己為人子女責任,部分好孩子面對的心結,是其他兄弟姐妹沒他盡責,卻因較易引起父母的留意,而獲關顧,他自覺自己已做得很好,卻面對愈來愈苛刻的要求,心中委屈。
我想告訴父母們,不要以為只有看來表面麻煩多多的孩子,才需要照顧其心靈;乖孩子也有他們的需要,不要誤解孩子事事皆能,能力很強,便可以無限地要求他們,要留意他們可能已累積了不少心結,若不注意,最終會很難解開,演變成難以收拾。但最終問題,是一開始親子間沒好好溝通及互動。
技巧7:不要截停孩子說話
有人說,聆聽是最基本的尊重,Karen謂聆聽確是最好的親子「傾談」方式,當父母肯耐心聆聽小朋友,已是一份尊重。而當中父母要掌握幾個心態,包括不要太早下判詞、不要急於加入自己的意見及不要截停小朋友。因為當孩子每次與父母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時,很快便被大人截停,久而久之他們就不願意和父母再談心事。
記者:胡麗珊